电动知家消息,近日,以宝马率先退出价格战并涨价开始,接着奔驰和奥迪亦纷纷上调车型价格,表示退出“价格战”。7月17日,据红星资本局报道,大众、丰田、本田、日产、沃尔沃等多个品牌均决定,从7月起调整终端政策,降低终端优惠力度,或不再进一步降价。(重大转变!三大车企退出“价格战”!)
然而,对于目前竞争十分激烈的汽车市场,尤其是被国产新能源汽车冲击严重的合资品牌汽车为啥就突然退出价格战了呢?这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表面上是“价格战不可持续,必须要努力回归价值竞争”。事实上是这只是商家促销手段的一种,以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来提升销量。
据知情人士透露,价格战之下,预计2024年全年,BBA(宝马、奔驰、奥迪)三家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将损失约50万辆的销量。多位行业人士认为,宝马在华的降价策略并不会带来销量的增长,相反还会稀释其品牌效应。
既然降价策略并不会带来销量的增长,还会稀释其品牌效应,那何不反其道而行之,涨价!据多家媒体报道,宝马汽车涨价后,门店看车人数反增。销售称涨价前曾宣传“买涨不买跌”。奥迪门店也人气旺盛,需等试驾。
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良商家,涨价后消费者不价钱拒绝交车的情况,7月16日,一位苏州的宝马准车主发帖表示,自己在六月底,定了一台进口的525i。前几天车到店后,却因行情变化,4S店拒绝交车,并暗示他需要加价才能提车。7月17日,一位来自武汉的宝马准车主,也遇到类似情况,他晒出的图片显示:6月15日,他在武汉中达江宝汽车销售服务公司,下定了一台i3 35L,合同总价为17.55万。当场签合同,支付定金一万块。但到了7月,4S店明确表示,因车价回调无法交付车辆。
不过大部分网友对于这种涨价还是比较清醒,网友们纷纷留言,“营销套路而已。就怕韭菜自己上赶着。”“玩儿套路,8月份淡季涨价割傻憨,年底再降价还显的优惠幅度大。”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李颜伟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车企不会对终端价格进行管控,因为这将触犯反垄断法,不过奔驰、宝马对产品供货量结构或经销商销量目标进行了调整,这些举措有助于缓解终端价格战。也就是说,目前传统车企销售模式终端销售的涨价或降价跟车企并没有太大关系,更多是经销商的行为。也就是说这波占据多天热搜的BBA涨价更多是经销商的一种销售策略或者说“套路”。
对于这些套路,大家是不是有些熟悉,不断涨价,喊着你往里冲!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熟悉的节奏。对,这就是此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房价的节奏。现在来看,这波合资品牌汽车涨价,或许是请了营销舆高人在背后推动。
2016年底2017年初,在京郊几个地方,包括香河大厂固安燕郊等,房价最疯狂的时候,房价已经不是按月按周一个价,而是一天一个价。最高潮最离谱的时候,房价直接按照小时计,一小时一个价。上午谈好的房子均价25000,下午就能立马27000,还有人抢着要,等到真要签合同的时候,就有程咬金甩出来说,均价3万,全款出,一次性付。但凡那个阶段没有忍住的,最后都成了那一波涨价去库存的高位接盘侠,掏空6个钱包儿之后,负债累累。如今的房价的大家也都看到了,有多少人栽在了里面。
或许买车不像买房子要掏空多少个钱包,但是毕竟也是不便宜,少则十几二十万,多则四五十万甚至更多。关键是目前在燃油车慢慢沦为小众车、BBA电动汽车被网友称为“杂牌”电车的情况下,在销售高喊“涨价涨价”的时候,还往里冲,有没有可能成为此前炒房的接盘侠一样呢。
我们来看看一组数据,据7月9日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国内零售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72.5%;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9.8%;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7.4%。7月18日,据“深圳特区报”报道,今年上半年深圳全市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 10.9 万辆,新车渗透率提高到 72.6%。这波传统燃油车的涨价潮或是最后的疯狂,正所谓强弩之末。